在实践中修好共产党人“心学”
发布时间:2019-08-07 08:13:27s | 点击:6278过去我们常讲,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这个“特殊材料”不是任何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的东西,而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上的高度自觉的“阶级意识”。孟子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以天下为己任”的共产党其历史使命必然是“无产阶级为了解放自己,必须首先解放全人类”。
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经过了深刻的哲学世界观变革之后的结果。历史上的种种关于修身养性、成圣成贤的学说或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面前,都有其难以逾越的历史和时代局限,它们虽然极力渲染或张扬人的主体能动性一面,但由于没有也不可能发现人民大众这一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体,因而最终不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片面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的集大成,不是自封的,而是近代以来日益扩大的社会化大生产、自然科学领域“哥白尼式的革命”以及社会领域深刻变革等综合作用的产物,它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者或者说共产党人这里,思想的、观念的、认识的东西已经与实践的、行动的、对象的东西高度融合、合而为一——没有离开实践的理论,也没有离开理论的实践。这就是共产党人讲的“知行合一”与以往任何有关观点根本不同的地方。
在马克思主义“知行观”指导下的共产党人的修养之道是什么样子的呢?
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课题。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无数事实表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所谓“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民族在初始之际能够满怀忧患、砥砺奋进,而当时过境迁,特别是随着各种物质生活条件变得优裕起来的时候,不经意间就会出现精神懈怠、意志衰退及至迷失方向的危险情形,最后不免走向败亡。对此,共产党及其每一名党员也并非具有先天的免疫力,可以做到百毒不侵,事实上,也必须以“怵惕不已”的“慎独”态度,时时重温“初心和使命”,面对不断滋生的思想、政治、作风和肌体上的种种不纯,不断地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
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锐利武器。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本身就体现了共产党人光明磊落、敢于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是每一名共产党员不可或缺的党性教育大熔炉,而积极健康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正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当前,“三会一课”制度的健全以及良好政治生态的塑造,关键和要害也在于各级党组织必须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反之,如果自觉不自觉地背离、抛弃了共产党人应有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态度,党内政治生活必将流于形式,党员个体的党性修养也将无从谈起。
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在中国历史上,“德治”始终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一极。“克己”“内省”“正心”“敬畏”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的修身之道,为历代仁人志士所践行。“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传承了历史文化的血脉,又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和实践内涵,把中国文化“反身而诚”“涵养须用敬”等“修”“齐”“治”“平”传统发扬光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严字当头,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着力打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文化,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以德治党与依规治党有机结合,革命性地锻造了中国共产党,使得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能够以领时代风气之先的价值追求、道德风范以及人格操守,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
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句话是周恩来的名言,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讲的,至今仍有指导意义。生命有大限,学习无止境。对于一名共产党员来讲,组织上入党一时一地,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没有谁一生下来就是万众追随的圣贤,也没有谁可以保证在社会实践中永不犯错,唯一真实和重要的在于,遵循事物演进的固有规律,立足无限广大而又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实践,从游泳中学习游泳,从不断总结工作和生活(物质的和精神的)的经验教训中做一个大写的人。
不懈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理想人格。大我方为“有”,小我即是“无”。“无我”方能成就“大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和理想人格的生动写照。“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体现的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而舍生忘死、勇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深刻展现。尽管文明形态各异,发展阶段也有不同,但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对那些舍己为人、公而忘私、舍生取义的大德之人推崇备至。以共产主义为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除了人民大众的利益没有任何私利。这是就党的根本政治属性而言,具体到当前每一名党员身上,就是如何把党的初心和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照党章要求,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时时向先进看齐,在实践中努力把共产党人的“心学”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