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君固收:本轮利率交易机会何时会被终结?
发布时间:2018-05-29 10:04:24 | 点击:4205最近一段时间,中美贸易冲突阶段性缓和之后,风险资产和避险资产之间的风险偏好提升并不明显,反而随着信用事件曝露、龙头民企发债流标,债市内部风险偏好快速下降。
过去一周多的时间,基于对未来债券融资承压的预期,融资萎缩、经济下行、政策对冲的“新”逻辑逐渐明朗化,利率债迎来一波行情:短端收益率上行,长端收益率下行,利率曲线平坦化。
信用风险,是新一轮利率波段交易机会的核心催化剂。
对于债市投资者来说,重要的问题来自于两个方面:做多利率债的投资者,关心这波行情将会演绎到什么程度;而更多的投资者关心,持仓的信用债还安全不安全。
很显然,长端利率的行情演绎并未终结,信用收缩逻辑暂时无法证伪。
由于传统的基本面因素(经济和通胀)以及货币政策,无法成为今年多头进攻的主要逻辑,金融去杠杆之下,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有限。相比之下,对于地产、地方政府的融资约束、对于非标的清理更为确定,融资需求的收缩成为大概率事件。
广义信用收缩向实体经济传导有一定的时间滞后,即使近期高频数据仍然较好,但信用收缩逻辑无法证伪。如果对于资金供给持有相对乐观的预期,那么融资需求下行就成为比较确定的债市多头逻辑。
我们怀疑,决策层和市场主体对于信用风险的看法可能存在差异。
对于微观发债主体来说,2015-2016年债牛期间在债务融资方面的扩张,3年左右的债务将开始集中回售到期,同时在经济下行区间的负债往往并未对应具有良好回报的资产,这使得债务到期续接的压力较大。
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上一轮牛市期间,难以做到对于发行主体的有效甄别,一些作为底仓的信用债难免面临潜在的信用风险。在可以预期的债务到期高峰、叠加融资渠道受限的情况下,出现了一定的评级和行业上的“洁癖”也属正常现象。
对于监管层来说,当前的情况尚未达到“难以容忍”的地步。
站在决策层的宏观视角下,微观主体的痛楚可能尚难引起全局性的政策应对。
首先,在融资收紧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差别对待乃至“一刀切”的融资歧视,而民企往往首当其冲;对于上述到期压力大、债市有违约风险等“公开信息”,也不难做出预判。
目前来看,违约情况主要集中在结构性去杠杆和融资约束的火力范围内,尚未大面积发生、构成结构性的债务危机,从决策层“借钱是要还的”的表态来看,一定程度上的违约也被认为是结构性去杠杆、打破刚兑的必要成本。
相比全面性政策,案例式的协调成为可能。
由于目前的信用事件基本来自于微观主体的“融资歧视”,而非资金的紧张,更偏向总量性的货币政策恐怕难以对症;另一方面,窗口性、针对性的行政政策也面临较大的政策成本,全面性的支持政策将伤害去杠杆和打破刚兑的政策信誉,变相的强化刚兑预期。
基于我们对国内行政体系的判断,在风险尚未显性化时,处理风险也要承担更大的压力。从决策层的角度,可能目前更倾向于案例性的协调,比如盾安兑付过程中的股票质押方案、东方园林发债流标后财政部的调研“站台”等等。
中国不可能走休克疗法,在稳中求进的指导方针下,市场不必过度担忧结构性乃至全面性的债务危机。
但站在目前时点,指望决策层迅速出台全面性的应对政策,可能性也不高。从这个角度看,信用违约事件持续发酵,强化融资需求萎缩的逻辑,短时间难以证伪。
信用风险持续发酵,本轮长端利率债的上涨行情将如何被终结?
如前所述,由于融资对经济的传导具有时间滞后,如果6月中旬公布的实体数据不出现大幅超预期的情况,恐难以动摇近期抢跑行情的主逻辑。
第一种可能来自于前期利率低位的阻力。忽略其它因素变化,简单来看,4月份降准后首日、降准日内的收益率低点,都因蕴含较强的货币政策全面转向的预期,可能带来比较大的阻力。
如果前期利率低位未能有效冲破,那么也可能引发部分博弈力量离场,造成本轮行情的终结。
第二种可能来自于政策确认后获利了结。由于中长期的利空压制仍然存在,我们倾向于将本轮行情定性为波段交易行情,市场也有不少投资者并非因确认趋势性机会而参与,而是在资金面宽松、短期利空有限的情况下,对债市抢跑进行了“跟随进场”的策略。
对于这类策略来说,一个重要的安全边际就是“宽松政策”信号发出后的离场机会。如果6、7月份有类似定向降准的“利多信号”确认,反而可能成为本轮行情的潜在结束点。
但是,市场具有学习效应,下一次的定向降准是否会激发同样程度的全面做多情绪,我们持怀疑态度。这意味着只要市场做多情绪足够“克制”,那么本轮交易机会可能会持续到下一次降准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