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品宜疏不宜堵
发布时间:2015-07-24 01:30:38 | 点击:5886与国外相比,国内金融期货市场像刚出生的婴儿,发展之路很长
股市大跌行情渐渐离我们远去,时间逐渐抚慰了投资者受伤的心灵,或许未来市场很快会忘记“国家队”在7月6日拉涨停中国石油(601857,股吧)以及7月7日拉涨停中国平安(601318,股吧)对稳定市场的作用,但是相信投资者会永远记住7月8日3万手股指期货巨量买盘犹如定海神针般为市场注入强心剂,股指期货在本轮维稳大战中“初露锋芒”,这让众多所谓“期货惹祸”的言论不攻自破。
总结过去,笔者认为,投资者应该提升对金融衍生品重要性的认识,虽然股指期货在国内有5年多的历程,但相比国际市场仅仅是刚出生的婴儿,在制度建设、品种完善和工具创新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国内金融衍生品宜疏不宜堵,应该加快推进发展衍生品市场。
制度先行
目前《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信托法》、《银行法》、《保险法》等法律法规都已发布,我国金融体系法规基本建立,唯独缺少《期货法》,近几年国内期货市场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迫切需要《期货法》为期货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保驾护航。
本轮极端行情,不仅是股票市场出现了流动性危机,期货市场同样存在流动性风险。以6月15日股指期货持仓处于高位的时候计算,沪深300期指总持仓166597手,合计面值2670亿元,中证500期指总持仓52908手,合计面值1195亿元,但是当日沪深300流通市值30万亿,中证500流通市值9.8万亿,如果10%的资金参与保值,那么期货市场就可能面临流动性压力。按7月8日3万手的买盘计算,根据盘后公布的数据,中信期货席位并非接走开空单的头寸,而是接过了多头平仓的头寸,达到了释放了流动性的目的,如果有较好的做市商制度,或许能为维持市场流动性形成一定保障。
国内股票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采取T+1和T+0的不同交易机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期货市场平滑市场波动的功能,期货市场之所以能平滑市场的波动,主要就是通过期现套利平衡期现市场间波动的差距,但是交易机制的差异,以及反向套利的瓶颈,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套利的操作难度。
品种完善
美国衍生品市场基本分为期货市场、期权市场和场外市场(OTC)三大类,其中期货市场品种包括大宗商品、指数、利率和外汇等;期权市场品种包括股票、指数、外汇、债券等;场外市场品种包括远期、互换和期权等产品。统计数据显示,美国股票类个股期权超过3000只以上,指数类期权超过50只以上,ETF类期权超过250只以上,合约周期跨度包含了周、月、季以及长期(3年),期权品种非常丰富,2011年,美国期货与期权交易量为77亿手,同比增长11%,其中期权交易量44亿手,占比近60%;另外,2010年数据显示,美国OTC占据了全球衍生品交易金额的89%,而场内交易占比仅为11%;成交量方面,OTC占比45%,场内交易占比55%;外汇类衍生品的场内交易占比5%,OTC占比95%。期权和OTC在美国的衍生品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美国,金融避险工具主要有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类别。
对比美国市场,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品种还有很大的空间。目前国内只有三只股指期货、两只ETF期权。三只股指期货一共覆盖了801只个股,占比两市2800只个股的28.5%,尤其对于创业板,市场普遍认为中证500以创业板为主,但其实不然,中证500只包含17只创业板股票和132只中小板股票,其他都是主板股票,创业板市值只占4.85%,也就是说中证500很难满足市场对中小板股票的对冲,这是本次中证500很难覆盖成长股的下跌对冲风险,投资者只能选择抛售现货股票,这进一步加重了现货市场流动性紧张。管理层已经意识到期货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在过去两年中,商品期货上市的步伐明显加快,但是金融期货对于稳定股票市场、金融市场、甚至经济环境同样能发挥较大的功能。
工具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推动发展,在国际市场技术创新是推动衍生品市场快速发展的一大推手。信息技术和交易速度进一步催生了市场参与者交易方式和交易策略的多元化,推动程度化交易、量化交易、高频交易发展,高频交易是提供市场流动性的很好的工具,建议交易所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多样化的高频等程序化系统接入,加大市场竞争的同时能更好激发技术创新的活力。
交易所是市场创新的主体,其创新主要通过期货合约设计和品种上市予以实现。在美国,CME80%的交易来自金融产品,而95%的期权产品创新由交易所完成。美国交易所之间竞争压力较大,美国期权市场由九家期权交易所组成,大致分类为:传统市场交易模型、综合市场交易模型和价格时间优先交易模型。美国期权市场产品规模能领先于全球市场,归功于六重驱动力的共振:多重收费标准、具有竞争力的报价与流动性、尖端IT技术、完善的交易产品、撮合机制多样性以及重视市场推广与投资者教育。 (作者单位:中信期货)
(本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