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期货助石化产业链平稳运行
发布时间:2016-03-17 02:59:00 | 点击:6389本报记者 张利静
2015年,在国内传统行业过剩周期的大背景下,聚丙烯供需矛盾逐步显现,价格重心下移,产业格局转变中企业面临风险加大。这种情况下,2015年聚丙烯(PP)期货的交易和持仓规模显著增加,产业参与度大幅提升。其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期现结合日趋紧密
2015年聚丙烯期货市场交投进一步活跃。成交方面,月度成交量从1月份的669万手(单边,下同)增至12月份的1984万手,成交金额同步从2437亿元增至5654亿元,全年成交总量高达10751万手,成交总额38965亿元。持仓方面,2015年聚丙烯期货的持仓量同比大幅增加,2月和12月的持仓量分别是2014年同期的11.4倍和2.1倍,全年持仓量均值27.5万手,同比增加17.4万手。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聚丙烯期货的持仓集中度从2014年的56.3%下降至50.1%。市场研究人士认为,这样的下降态势说明参与者日益多元化和分散化。
交割方面,2015年聚丙烯期货的交割量达到34070手,主要集中在主力合约1月、5月和9月份,全年交割金额达到15.4亿。参与交割的客户数量从2014年的28个增加至98个。交割量、交割金额和交割客户数同比大幅增加,华北地区交割参与度显著提升,交割总体运行顺畅,期现价格收敛情况良好。
从市场结构变化来看,聚丙烯期货上市以来,包括个人和单位在内的参与客户数量不断增加。2015年,个人客户和法人客户的年度增幅分别达到43.43%和56.86%。
从另一组数据也可看出聚丙烯期货在期现结合的道路上正日渐成熟:在上市近两年的时间里,随着市场成熟度的提高,聚丙烯期货与现货价格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增强,从2014年的0.91上升至2015年的0.92,且均通过显著性检验。
上下游产业客户积极参与
套期保值效率的高低标志着期货市场能否为现货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
2015年,聚丙烯期货套期保值效率从2014年的22.15%增加至38.62%,为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回避风险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据了解,虽然国内聚丙烯的生产工艺日益多元化,但是目前油制聚丙烯仍是最主要的路径,2015年聚丙烯的价格与原油价格依然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仅在12月份,聚丙烯期货价格在坚挺的现货带动下,走势与油价出现一定程度分化。在此背景下,聚乙烯价格波幅随原油波动加剧而扩大,企业经营不确定性增加。
去年9月,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山东地区丙烯主流价格从月初的6400元/吨跌至3900元/吨,跌幅近40%。
在高利润的驱动下,丙烯聚合生产聚丙烯粉料的企业开工热情高涨,丙烯价格暴跌首先传导至粉料价格,继而使得粉料和粒料价差超出合理范围,对聚丙烯粒料需求形成拖累,聚丙烯期货价格的下行空间也就此被打开,不断刷新上市以来新低。
2015年聚丙烯现货价格一路从4、5月份的近10000元/吨降到12月底的6600元/吨左右,聚丙烯生产企业成本坍塌,利润缩减,经营面临困难,而对于中间贸易商来说,现货价格持续下行也给其带来巨大的风险。
但参与聚丙烯期货套保的企业却成功躲过一劫。以华东一家聚丙烯年采购量超过50万吨的大型贸易商为例,去年在期货上选择进行传统的卖出套期保值,减少价格下跌带来的风险,同时还可以通过基差的有利变动获得额外收益。另外,去年5月份,在期货大幅贴水现货的情况下,该贸易商还选择在期货市场上买入以建立虚拟库存,达到了降低采购和仓储成本的效果。
不仅是下游塑料制品相关企业,聚丙烯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早已被大型石化生产企业和大型贸易商广泛认识和采用。而这些产业客户的参与,一方面使得现货报价跳空缺口减小,出现的次数也明显减少,另一方面也为其定价和生产经营提供科学的指导。
“聚丙烯期货合约设计合理、产业基础扎实,尤其是2015年下半年以来,聚丙烯价格在供需矛盾被激化之后,进入下跌通道,企业套期保值和机构套利的需求迅速增加,市场参与度大幅提升,使得期货与现货价格之间的联动性进一步增强。期货对于现货价格的引导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市场稳定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上述市场研究人士称,但与其他更加成熟的品种如铁矿石、豆油、豆粕等相比,现阶段聚丙烯期货产业客户的风险意识仍有待提高,利用期市避险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本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