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公司顺势启动私募合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6-02-29 00:44:03 | 点击:6058借“保壳”东风
期货公司在私募“保壳”中作用有限
据了解,在上周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就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下称《公告》)相关问题答记者问之前,业内一些期货公司就已经帮助私募以投资顾问形式在协会备案首只产品。
例如,新湖期货就为私募做了几单该类型的产品,规模在几百万至几千万元不等。该公司财富管理中心负责人史林告诉期货日报记者,2月5日中基协发布《公告》后,公司部分投顾客户便表达了“保壳”需求。“投顾有需求,我们就顺势做了几单。”不过他表示,公司并未把主要精力放在该业务上。
上周一中基协在答记者问时表示,顾问产品不能首只备案。这似乎截断了期货公司为私募“保壳”的途径。
"保壳’会占据期货公司资管一定业务量,但不会太大。”史林解释称,几百万元的产品规模就能保住私募牌照。因此,在他看来,即使禁止私募以投顾形式备案产品,对期货公司资管业务影响也有限。“私募毕竟是小众市场,监管层目的在于收紧私募牌照,要求私募机构不过于宣传产品,希望私募通过金融机构如期货公司、券商、信托等阳光化通道发行产品。”
事实上,据了解,期货公司在私募“保壳”中没有明确的角色扮演。浙商期货一位资管人士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期货公司没有托管资质。“与券商相比,期货公司帮助私募‘保壳’的能力有限。管理人不是你,你也没有估值、外包和托管资格,只能提供风控的外包服务。”在该人士看来,私募“保壳”对期货公司来说是一项经纪业务,比如帮助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银行或券商谈业务,角色还是一个期货经纪商。“需求是有的,但期货公司能参与的事项太少,对需要‘保壳’的私募吸引力不大。”
史林也表示,期货公司没有托管资质,只能为私募提供融资和通道服务,不会把帮助私募“保壳”作为主要的业务方向。“券商PB非常火,其外包服务更直接,能为私募基金提供集中托管清算、后台运营、研究支持、杠杆融资、证券拆借、资金募集等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能像券商一样为私募提供一条龙服务,史林告诉记者,不少期货公司都会帮助私募找好托管机构。
期货公司启动私募服务合作计划
记者了解到,虽然顾问产品备案形式被取消,但期货公司服务私募的计划并未被打断。在私募发行热潮的带动下,业内一些期货公司也借此东风启动了私募基金合作计划,通过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方式,协助管理人完成私募基金发行的业务办理、合同制定、托管、备案等一系列运营工作。
例如,华泰期货于上周推出了私募“保壳”计划,该公司华东管理总部负责人贾中萍告诉记者,公司同时还推出了私募成长计划,为私募机构提供全程一站式孵化计划,如配合私募找PB、发产品以及为私募提供行政外包服务。
美尔雅期货也在为私募“保壳”做工作。据悉,该公司已介绍一些客户给券商托管方或律师事务所。公司资管部负责人何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帮助私募“保壳”并不是最终目的,公司更多是为了在今后的合作中能为私募提供其他增值服务。“比如把我们在期货方面的管理经验传递给私募,或通过合作推荐给私募一些业务,还有协助私募进行公司其他方面的完善等。”何恺说。
据他介绍,其接触的很多私募都是新成立的,不在中基协要求5月1日前发产品的规定内,因此对于“保壳”,这些私募多数还处于观望和了解阶段。
中基协上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月底,中基协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5841家;已备案私募基金25461只,认缴规模5.34万亿元,实缴规模4.29万亿元;私募基金从业人员38.99万人。
虽然已在中基协登记的私募超过两万家,但何恺透露,真正想自己发行产品的私募并不多,更多私募还是希望通过投资顾问的形式发产品。“现在私募为了‘保壳’,只能自己先发行产品,但我们接触下来发现,为了方便,不少私募将来更愿意通过期货公司或券商渠道发产品,自己做投资顾问。”
而据记者了解,市场中甚至不乏一些私募因为“保壳”成本大而放弃牌照,直接回到投资顾问形式。“市场上的律师事务所在向私募提供律师意见书服务时,要价在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有的甚至高达近百万元。”日前在一个火爆的私募新规解读会议上,上海一家律师事务所人士如是说。
私募“保壳”运动已持续一段时间,监管层收紧私募牌照对期货公司资管有哪些影响也成为一些业内人士思考的问题。
“监管层收紧私募牌照,能够淘汰一些资历较差、机制不健全的私募公司,有利于私募行业整体的发展。在大环境向好的情况下,也更有利于期货公司筛选私募,并与其更好地开展合作。”何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