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言观市:见底?过早乐观了吧
发布时间:2015-12-15 00:42:58 | 点击:518512月以来,工业原材料,如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煤炭等纷纷出现强势反弹,化工品跌势也有所放缓。笔者认为,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带动市场风险偏好回归是此轮反弹启动的主因,而欧洲央行宽松不及预期引发的美元涨势暂歇是额外的利好。
有观点认为,当前工业原材料价格超跌反弹意味着底部已经探明,跌势将就此结束。笔者认为,这种看法可能过早乐观了。笔者把当前的反弹定义为产业链产出调整引发的价格短期反抽,减产是产业链应对长周期熊市的一种自我调整。
从产业链层面看,铜、铝、锌、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产,说明产业链抗不下去了,必须抱团取暖,以便度过寒冬。如果寒冬再度降温,那么只会令产业链出现更加明显的反抗(更大力度的减产和削减成本)。但减产只是应对需求不断下降的市场自我调整,并不代表供应层面会一步到位地将供给(包括产出和净进口)削减到可以和需求相匹配的程度。
从经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下行和需求进一步萎缩的趋势还在持续,同时供给削减可能并非易事。需求端“三驾马车”——投资、净出口和消费出现分化,其中投资继续低迷,唯一亮点就是消费。但是,11月消费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双11”的网购活动,据测算,11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比上月提高8个百分点左右,对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11月房屋销售继续向好并没有逆转房地产投资继续萎缩局面。数据显示,1—11月,房地产住宅投资较去年同期增长0.7%,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而11月,房地产投资较去年同期下降4.7%。销售加速增长,但投资增速持续放缓,意味着中国楼市仍处于“去库存”阶段。
尽管全国房屋销售面积自5月以来持续增加,以及新房开工和竣工面积持续走低,但是商品房库存不断上升。这意味着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开发商和投机商手中的库存不断流出,进一步验证了中国房地产行业拐点已经出现。
此外,尽管制造业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暖,但是持续性存疑,原因在于二者回暖主要源于财政政策发力。随着年底临近,在中央没有明确表态可以突破3%赤字率的情况下,12月财政扶持力度会减弱。
11月部分经济指标回暖已经被市场消化,后市三大利空可能冲击市场。一是美联储加息的冲击。二是人民币贬值将导致中国进口购买力下降,从而使得大宗工业原材料需求进一步削减。三是国际原油持续下跌,可能带来新一轮成本坍塌式冲击。
总之,产业链对价格持续下跌产生的抵抗行为,如宣布联合减产,会在短期引发大宗商品超跌反弹,但减产可能只是产业链适应价格下跌的自我调整。在需求没有明显改善和去产能缓慢的背景下,工业品价格反弹反而是在为价格创出新低做铺垫。
(作者单位:宝城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