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走低助跌大宗商品
发布时间:2015-12-15 05:18:00 | 点击:5168近来,大宗商品一路下跌的走势让市场大跌眼镜,同时,人民币兑美元的贬值速度也令市场高度关注。分析人士表示,目前促成商品市场化学反应的因素很多,既有供应过剩、需求不足导致供需失衡的“压力”问题,亦有宏观经济减速的“温度”问题,甚至还包括人民币汇率走低等“催化剂”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走低将加速、助推大宗商品市场下行。
中国大宗商品购买力降低
进入11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走低。12月10日央行公布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4358,贬值122点,最近5日共贬值507点,保持每天贬值100点左右的节奏,创2011年8月以来最低。目前,市场仍然有人民币汇率继续下行的预期。无独有偶,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也创新低。
生意社数据显示,截至12月10日,大宗商品价格指数BPI为671点,创下周期内的历史新低,较2012年4月10日的最高点1019点下降了34.15%(周期指2011年12月1日至今)。
中国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CDRC)核心专家刘心田认为,大宗商品市场近年来的变化,已经不是“物理作用”,而是“化学反应”。以石油为例,而今风光不再的背后,是原油的地位、价值、作用都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此原油非彼原油。促成这种变化的,正是市场的“化学反应”。事实上,不仅原油,铁矿石、铜、天然橡胶等绝大部分大宗商品,近几年都已“面目全非”。
刘心田强调,人民币汇率走低,意味着国内买家在国际上的购买力降低。如果发生在2011年前的“卖方市场”时期,国际大宗商品供应商如力拓、淡水河谷等势必推高大宗商品价格,然而,发生在“买方市场”的今天,则多了几分微妙——本来大宗商品就供过于求,中国又是主要消费区,中国买家的国际购买力降低,对本就水深火热的国际大宗商品供应商是个噩耗——为了保量,唯有降价,才能继续在中国市场上抢到“一碗粥”。除此以外,别无他法。“因此,可以预见,12月中下旬,如果人民币汇率不能反弹,大宗商品将再掀降价潮。”
商品走势或面临拐点
统计显示,近期CDRC发布大宗商品信心指数(CCI)显示,12月CCI为-0.24。
在刘心田看来,12月CCI收阴在意料之内。值得关注的是,CCI已连收七根阴线,可见市场信心正处严冬。环比来看,12月CCI略逊于11月(10月CCI为-0.22);同比来看,12月CCI明显好于2014年同期(2014年12月CCI为-0.78)。
刘心田分析,12月CCI之所以连阴,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11月大宗商品市场的糟糕表现。生意社数据显示,11月大宗商品近八成下跌,平均跌幅为-3.28%(情况较10月呈恶化态势);二是在连续多月市场大跌的影响下,市场已形成惯性心理,信心不足成为“新常态”;三是12月系传统淡季,且近几年12月的市场表现一贯较差,市场对于12月的弱势已形成共识,大宗商品继续走低的概率较大;四是商品市场确实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以原油、铁矿石为代表的基础性大宗商品正在进行价格的重新定位,目前新的标准尚未浮出水面,所以调整仍会继续。“2016年1月或能成为CCI的荣枯拐点,但要取决于两个前提:一是12月市场的整理是否适度,跌幅或跌速不够则可能导致1月补跌;二是元旦前后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变化,如有刺激性利好释放则会激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