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athan Chait:IB 技术体系的发展沿革
发布时间:2015-12-05 22:16:53 | 点击:5249和讯期货消息 由中国期货业协会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11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于12月3日—12月5日在深圳召开。
本届中国(深圳)国际期货大会与往届相比形式更加丰富多元,以“跨界、跨境、跨越”为主题,邀请了梅拉梅德等全球顶尖的金融衍生品专家、学者及深圳市政府及证监会领导、国内外主要交易所、金融企业、上市公司等领袖精英参会。大会将围绕“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风险管理,促进期货与现货、境内与境外、场内与场外、线上与线下的互联互通以及金融混业、跨界融合的发展”等业界关心的重大课题深入研讨。和讯期货参与现场直播。
盈透集团首席运营执行官常务董事Jonathan先生进行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IB技术体系的发展沿革”。
以下为文字实录:
Jonathan: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我们作为一个专有的交易公司主要是在美国交易所上市的期权来做,在80年代随着上市期权的发展,现在增长是非常快的,之前不断有这些竞争关于期权的业务,在芝加哥、费城、纽约的证券交易所都有这方面的竞争,而技术要求我们把所有这些不同的活动连接在一起,这就是我们开始了我们的活动。
我们是非常擅长科技的,但是我们又很紧张,所以一开始我们就特别关注风控。而针对风控最关键的要素是要确保你今天所做的任何事情明天仍然能够保持业务的发展。这是我们最主要的一个动机,让我们能够构建现在的体系,所有这些东西都要连接在一起,而且能够实时地连接在一起,这就是我们的核心理念。因为我们有交易商,他们在芝加哥,他们所做的方式,如果和纽约的交易商方式不一样的话就会产生问题。所以我们最开始的软件设计就是希望能够让不同市场上的人能够有很好的沟通,这就是我们的根源所在。
第二个核心的理念,我相信你们也都很相信,计算机是很可靠的,每天都按相同的方式做,没有什么情感,那就有可预测的结果。在当时有很多交易都是靠直觉来做的,我们采取程序式算法的方式来进行交易。随着业务的增长,我们走向全球,我们觉得我们没有巨大的电信成本,比如所有的数据中心里面的电信成本没有充分利用,平常只用了10%。所以我们想也许可以试图重新把这种能力利用起来,所以我们就推出了现在的业务,就是我们有额外的电信能力,它和交易所连接在一起。我们也可以把客户的订单带过来,不光是定义上的订单。当客户有了可以使用的界面,并不是那么性感,其实很简单,它的目标就是让半机构化的投资人,我们之前没有任何的能力,比如客户服务方面,或者从监管角度讲需要做的事情保持一致性,和个人投资商的保护。技术主要是聚焦于机构的投资商,他们的优先考虑和我们是一样的。作为专有的交易公司和我们是一样的。然后我们不断地发展、演进、稳定的发展。
这个概念我们发展的愿景就是全球化的愿景,现在世界成为一个互联的市场,我相信大家都会同意这一点的。8月份我们看到所发生的事情,最开始是在中国发生的,但是影响到了全球。2008年的时候是从美国开始,但是波及到全球。我们是一个互联的世界,即使完全的连续没有实现,但我们的目标是交付一致性的软件来提取具体的细节。看一个客户的投资目标,他沿着这个路线怎么利用这个系统。他无论是在美国交易所的股票、货币交易或者德国的期权交易都一样。
还有一点,我觉得就是让这个平台非常强的因素,我们要有非常好的工程,之后再考虑财务金融方面的内容。工程都是我们自己做的,我们不是用第三方的软件,这样我们有非常好的控制,你可以构建自己专有的协议,在不同要素之间的协议,也可以有自己信息冗余的协议。你可以做到更快速的响应,如果有什么东西坏了的话不需要等软件提供商过来,他们有他们优先考虑的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你可以做定制化,按照专业化优化的方式来做定制。我们的核心架构理论上来讲是在一个相对比较强的服务上,也许在PC是一万美元。它虽然是一个非常小的系统,但它是可行的。最开始是客户先点击这个屏幕,然后会经过一系列的商业、业务检查,然后再连接到交易所,把所有的东西进行模块化,这样的话就可以开发非关键路径的解决方案来提供信息,同时可以做增量的业务。我们每天都有软件的版本,我们现在有4万个版本,在整个系统里面,120天之内吧。不同的团队负责不同的组成部分,一开始是交易的界面,我的同事控制这个界面。它不是最漂亮的,是70年代的界面,但是它已经足够了,按照这个表格的方式,前几天可能会觉得不舒服,但是你会非常直观,因为你知道如何使用。
你可以看到这些信息是非常直接,我们是模拟化的信息,但是有报价,有邀约,有相应的信息都可以提供,有不同的模块,你可以加一下股票的信息。我们看这个图表,我们在用户界面的专长还可以吧。不能说是最好的,也不是最糟的。现在如果有人点击其中一个订单的话,在这个地方,这是主要的市场,我想买这个,然后我就点击它,然后就开始了。我们在这里面看到的作为一个选择期权,就是通过内部的系统,让我们之前是依赖于经纪商,通过相应的路线来做识别符,有许可,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而我们是自己构建的系统,所以能够保持独立性。我们点击购,然后本地的交易平台就要确保有一致性的信息,是完整的信息,当然还有具体的细节需要提供的信息,然后点发送。这个流程先决定某个账户是否有合适的配置,投资商所要求要做的事情。如果账户没法配置做德国期货交易的话,这个过程肯定是被拒绝的。还有快速的检查可以做,但是基本上来讲,第一层就是诚实的验证,就是确保提供的信息、行为是合适的。比如你是美国的公民,不允许你在DAX的期权实值做认证,就这些限制性的要求要构建起来。因为有些客户在100多个国家,在100多个不同的交易所做交易。所有这些交易在第一层都先做下来,然后我们需要决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客户是否有足够的钱。然后我们来检查账户相当于信用额度是否够。然后订单经过一系列的流程,取决于他使用什么样的工具,还有风险系统进行估值来检查组合看上去是什么样子,在订单之前以及订单之后的组合,确保这方面在资金方面是满足要求的。
听起来很简单,如果需要在数以十几个衍生品市场做不同的监管政策,而且横跨不同的资产,这么多东西其实问题是非常大的。如果没有进行信用检查的话,我们还需要看怎么办。检查完之后有些交易所,像香港交易所只有一个交易所,没有竞争性的平台,那我只能送到香港这个地方,那这个订单路线就是非常直接的过程。但是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把这个订单放到美国的一个交易所,或者欧洲的一个交易所,欧洲有更多不同的场所。这个账户的路线是否能直接展示出来呢?比方说苹果在纳斯达克有交易,同时在四个不同的交易所都有交易,包括私有的交易系统。如果你真想走极端的话,苹果在法兰克福也有上市。这就决定客户想买100股苹果的股份,但是要怎么做呢?你需要把所有的交易场所的数据收集起来,然后进行先后顺序的排序。不仅是信息进行先后次序排序,还要看哪个信息是最可靠的,因为有时候有延时的问题。美国的股票不是那么快,外汇有时候延时肯定会有问题。我们在外汇的5毫秒来做,这比人眼睛能够看到的开多了。但是在现实世界中,信息在亚毫秒的层面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当你收到信息的时候,比如我们在香港,或者在香港的周边,在伦敦给我发信息,这要横跨两个大陆,在空中可能是200毫秒的时间,我们接收信息的时间从伦敦交易所提交到这边信息有可能已经发生变化了,可能已经发生200次变化了,那需要怎么做呢?做相当于体验式的库尽快获得这些信息,看一下哪些是更可靠的。
我们再回到货币方面的例子,每个人都有他集团的图谱类型,汇丰、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一个价格上去了,很可能其他各个银行也会跟着走。如果一个提供商相对来讲离你比较近一点,在信息的提送方面比较近一点,他们的价格上去了,你需要评估到底是属于偏离值,还是大家会跟着走,你要尽快发现它。我们这种统计是按照可预测的信息来自不同的资源和渠道,到底针对客户订单要怎么做,利用这样的统计数据。很多时候有一个叫最佳价格的原则,与此同时你一定同步知道这个价格是否达到最佳价格才能决定是否交易。这个也是要有一定的预测性,包括可以实际眼见的价格,这样你收到订单的时候才能判断。因为我们是做经纪,我们就要给到客户这样一个好的推荐。这也是我作为一个客户的合作伙伴,这也是我的责任,所以我们的重点放在这。我们不但要知道价格的可视性是最重要的,同时我们要有技术来支持。现在讲起来比较容易了,你要真正体验过,好几年用过之后才能意识到,才能碰到这样的。比如在交易的过程中这个技术好不好,假如技术不好的话提供不到这种支持的话,就不能够帮助你实现这样的交易了。
所以正确的信息能够发出来,大家讲的是同样的东西,我们自己内部也要有一个协议,企业级的协议。这样的话有一个好处,就是一些东西有时候速度太快了,它可以自己实现自我管理,这样的话一旦速度超级快,交易量非常大之后可以实现自我管理。有的人特别看重技术的,比如说在信息广播的时候,在网上进行信息广播的时候,而且信息量太快了,有时候跟不上了,这时候就会有很大的风险和问题。尤其是属于爆炸性的信息增长的时候,因为大家都开始在网上广播的时候,信息流量太大了就会引来问题,所以我们要设定这样的协议,一旦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及时改变沟通的模式。所有这些都是用内部共同的语言来做的,但是我这个信息不只是内部用,我得发布到外面去才行,也就是要知道接受信息的人。所以我们讲到的信息一定要按照协议的编码发送到比如伦敦交易所、香港交易所。因为大家都是交易所,所以知道交易的规则是什么,也知道讲的是怎么回事。去到交易所之后,比如他们会反馈意见,按照我们既定的协议,他们可以决定是否做这个交易,是不是完成这个交易。
我不知道我讲的大家的兴趣有多少,但是你要仔细看一下,实际上它的责任是分成几个部分,不是由一个机构来负责全部责任的,市场总是在变,并不是静止的,整个行业有这么多的法律法规监管着,所以我们一定要及时做出反应,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像1月份的时候,瑞士银行提高上限的时候带来了整个市场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来得非常快,大家几乎同时就做出反应了,一天之内全世界很多监管机构也快开会研究这个有什么影响,我们是不是也要做相应的决定。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这个循环是特别快的,你要是没有一个既定的技术上的模式是做不到的。
从后端来讲,也是技术上比较细节的东西,你要用一些系统,这些系统有一些离岸的,有一些在岸的,系统尽快地进行沟通也是有好处的。很多东西在国内有自己的一套系统,他们通常的责任,他们要做出及时的反应,但有时候面临升级或扩展的困局。有的时候我们去到市场上,比如离岸有这样的局限。有些公司没办法覆盖到所有的三天之内的交易量,没办法所有的信息都及时获取到,就是因为他系统的局限性。而我们的设计,我们是有12-17分钟的数据延迟,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获取相关的交易数据。当然那一天会有很多的数据,很多的报告出来,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这种影响一部分是来自非常简单的决策,我们有一个数据库,因为有延迟的时候,我们知道数据量特别大的时候也会导致数据库的反应速度会慢一点,所以我们设定了一个宏大的数据库,并且很多数据是长期保留的,一旦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还会及时寻找回数据。所有这些交易数据存在下来之后,因为所有这些东西都在数据库里面,所以只有我们才能把所有的相关数据都重新找回来,别人是找不到的。
还有一部分是我们的业务范围,比如你有五个界面,他们可能是用不同的技术,比如说有的人从不同的时区,所以我们必须要锁定一个递增式的模块,这样的话可以避免系统过复杂。12年前的时候,我们那时候从来没有想到会去一个小小的交易所工作,那时候是大项目,但现在又有那么多新的交易所,所以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数据量,并且是实时的数据量产生得太快了,有那么多的交易所,真的是非常快,数据量非常大。像纽约、德国、伦敦,每一分钟都会产生大量的交易量,这个数据量是非常大的。它的关键性在于如何把产生的这些数据及时地送到用户手上,因为速度越快价值才越高。用户也是在一个高速的界面上来接收的数据,几乎是同时的,因为这是交易要求的。比如说200毫秒就可以立刻刷新交易数据的话,这是人眼都看不到的,像100毫秒更新一次是人的眼睛根本看不到的。实际上这是一个模拟,市场非常繁忙的时候,比如刚刚开始的时候,比如8点半,美国股市开市的,那时候一下子交易量比较大,比较繁忙的时候。所以数据一定要非常快,这些数据要及时反应出来,哪些数据收到了,哪些数据要发出去,这涉及到很多解决方案,不只一个。那么短的时间内,你要知道这些信息,并且看哪些信息及时传送出去,保证客户及时收到有价值的信息,尤其是做交易的这些人。这些人要看每一秒钟、每一分钟产生出来的数据。比如一个小时之后再发出来的话真的没有什么价值了,我们也不提供这样的服务,所以从技术上来讲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还有分销系统,我们使用的数据分销的系统,就像互联网一样在世界上好几个数据分销中心,把数据分销到客户那边去。像类似这样的应用也是我们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像这些应有软件就可以按照指定的数据从某一个数据中心发送到数据的接收方去,所以这个听起来也不复杂。我们的基础架构就是这样,我们之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盈透,但现在很多人都非常关注我们,是因为我们的服务尽管价格非常高,但我们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真的是把它做得好,做得大。现在整个公司超过一千人在不同的地方工作,每天都有200万的交易,有的时候通过我们这个系统,比如说只是报价超过4000万的报价。包括律师、业务、企业、软件、客户服务,我们的人员已经配备到位,我们也严格控制人员成本,如果人员太多的话我们的运作成本就太高了。有的人说从来没有听说过我们,他们还以为我们的解决方案很廉价,但是试过之后,大部分情况下都非常棒,他们就会告诉他们的朋友,他们的朋友用了之后又告诉他们的朋友,就这样口口相传了。所以我们做的东西一定是可执行的,可拓展的,又有一个这么强大的平台。有些客户希望做更多,但有些东西并不是我们擅长的,我们希望做自己擅长的东西,一步一步做到更好。
大家看到的这些东西有没有特别感兴趣想要知道的?做这行的大家都会看屏幕,或者希望屏幕的显示是另外一种样子,客户的要求都不一样。整个交易平台后面是有电脑支持的,我手上拿的这个就是新技术。所以用户的体验进行迁移,之前是在桌面,但现在要在小的移动设备上,我们需要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把这些组成部分放到手机上。这确实取决于个人的偏好,有些人给客户提供服务,有些客户交易的频率没有那么高,但是他们希望看股价、图表还有一些基础性的信息,他们希望在一个屏幕上都能看到,这是一种设计。还有一些人只是喜欢看交易方面的信息,这时候手机和这个相类似可能更有道理,这是不同的应用。这个东西就是一个app来管理用户的IO,把它交付到相同的服务器上,最终还是这个屏幕的应用来做。这是相同的服务,高速的平台可以做到的。这些东西都是融合在一起,都是用相同的系统,我们转换到手机上来进行相应的运行。我想将来手机上有软屏幕或者可拓展的屏幕的话,我们可以进行再设计,在移动平台上也可以提供。目前来讲够了就行了。移动平台真正的意义是以客户群为基础的,是活跃的交易商,他们也愿意把移动的屏幕作为后备的情况,比如出去旅行听到海啸了,马上看一下,然后做出决策。但我觉得未来移动不会是核心的界面,针对活跃的交易商来讲。
我觉得差不多了,我讲了我们的技术可以做哪些,我们来自何方,大家有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好的,谢谢各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