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茅檐草
发布时间:2015-09-25 00:52:07 | 点击:5208 记忆里,茅檐草总是那样的黑,阳光下,却映着一些油质的亮色。
岁月的皴染,竟是那样的深刻而宁静。乡居的日子里,年龄尚小,常常会欢喜地看着房前的茅檐草。毫无理由,只因屋檐就在跟前,站在庭院中,举首即能望见。
在一个个早晨或者黄昏,母亲在屋中做饭,风箱拉得咕哒咕哒地响。锅底下燃烧的是柴草,一股股黄浓的烟,从屋门口冒出来,然后穿过茅檐草的空隙,逸向空中。茅檐草很密,草隙也很密,浓烟便被梳理成一缕缕,一丝丝,成为了一种苍青色。
苍青色的烟,轻而淡,袅袅娜娜的,柔软而缠绵,像缠绕在心间的理不清的思绪。这种情状的烟,似乎更具备炊烟的特质。我常常凝神看着这丝丝缕缕的炊烟,在檐草间飘逸,然后散逝在杳渺的蓝天里。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兴奋,觉得很美,美在何处,又无从说起。大约人世间的许多事情,就是这样,所有的一切,只是存在一种感觉中。
檐草间的烟散去的时候,母亲的风箱声早停了。我知道,吃饭的时间到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茅檐草在我生命中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它黏稠的烟火味。
夏天里雨水多,天空中偶然飘过一块云,大地上也许就会落下一场雨。落雨的时候,我们大多憋在家中,隔窗望雨。想来,对于孩子而言,那里面是有一种忧郁的闲适和惬意的。
望雨,率先盈目的自然是茅檐草的雨景。雨越下越大,檐草上落下的雨成了一条条线,一条条线排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幕幕雨帘。透过雨帘望去,庭院中是弥漫的水汽和雾气,那种隔而不隔的朦胧情景,仿佛一幅青烟水墨,有着神话般的境界,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和憧憬。
孩子们经常会因此启窗,把手伸出窗外,伸进雨帘之中,任凭那一根根雨线,冲淌进手心里,滋生出麻酥酥的痒痛,痒痛成一种刻骨铭心的童年记忆。
像我这样,常常在回忆中再现那些童年的温情和美好。“大半生,清空对雨帘”,后来读到这样的句子,心绪里就难免滋生一份湿湿的怅惘。
一场急骤的雨,当是另一番景象,茅檐草流淌的不再是雨滴,不再是雨线,而是倾泻一帘瀑布。看不到庭院内的景象,天地混沌,壮观而惊骇。人在室内,完全被一天的雨裹住了,常常是缩着身子,仿佛急需要一场熨帖的温暖。不过,每在此种情景之下,我还是会隔窗望着,固执而倔强,执意要洞穿那盛大的茅檐瀑布,做一次生命的穿透。我的这种倔强,影响了我的一生,大多能在情急的形势下,保持一份淡然的冷静。
一天天,一年年地下来,茅檐草日趋陈旧,像所有的生命那样,无可奈何地走向腐败。陈腐的日子使它的颜色越来越黑,败如絮。剩下的只有那不渝的坚守,坚守衰败中的那一份寂寞,腐朽中的那一份无奈。
寂寥的日子,只有风轻轻地拂过,留下或者带走一些尘埃,一些落寞的时光。也许,某一天会有一粒草籽落在屋檐上,然后生长成一棵莠草,从春到秋摇摇曳曳,直至生命的枯萎;也许,某一天会有一位老人拄着拐杖,望着那棵枯萎的莠草,发出生命如斯的一声叹息。悲凉油然而生,觉得世事大抵如此:该去的是都要去的,旧的消失,才会有新的诞生。情味,是淡而隽永的。
如今,房屋都变成了楼房瓦屋,已然很少见到覆草的房屋了。茅檐草,已然成为记忆中的影像。我常常忆及它,是因为它最具有乡村的味道,是我回望故乡的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檐草、雨滴、炊烟,还有掠过茅檐的风……

(责任编辑:HN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