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商品交易中心总经理冯春:“不做没门槛的平台”
发布时间:2015-08-18 06:12:07 | 点击:5497时代周报记者 曾令俊
去年6月,由经济日报社和中国经济网共同发起成立的国家级商品交易平台—中经商品交易中心诞生。
在成立一年的时间里,中经的会员数量已超100多家,年底有望突破150家,成交量也快速增长。
2014年,中经所创新推出了年基准利率为5.8%的固定收益产品:银生利,备受投资者青睐。此外,还完成了移动终端交易所的建设,成功开发出微信、APP等交易新渠道,实现24小时开户交易。在中经商品交易中心总经理冯春的规划中,打造全能型商品交易所,已成为中经商品交易中心接下来的发展目标。
“坚持有门槛进入的原则”
时代周报:中经商品交易中心成立一年多来,目前会员发展到多少家?能否透露具体的交易量?
冯春:目前,中经的会员数量有100多家,从数量上来看,的确在这一年内不管是会员规模还是交易量都快速增长。这里我想讲的不是数字,我想和你谈谈质量。其实对于中经来说,我们一直狠抓的是会员单位的质量,所以我们中经在会员单位验收上线这个重要环节上,实行了行业内没有的模式—验收、培训和考试。
时代周报:对于盈利的预期,你是怎么看的?
冯春:全国商品交易平台,截至2014年底,有660家,是否盈利成为交易平台能否生存下去的第一法则。很多交易平台进入市场的时候是没有价格的策略,经常看到某某平台是免费。对中经来说,我们一直坚持有门槛进入的原则。设置门槛不是要追求利润,是一种姿态,付费不意味着比免费的没市场,大宗商品领域需要设立门槛,我们不希望做一个没有门槛的平台。
时代周报:中经成立以来,首次推出“银生利”固定收益产品,贴息利率达9.09%,引起行业震动。此外,还有哪些创新?
冯春:2014年,中经商品交易中心针对白金账户推出了“银生利”增值贴息服务,每日结息、复利计算、年化收益率高等吸引大批投资者。对投资者账户内闲置资金进行贴息的优惠政策成为最令人瞩目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创新激励模式。首先,我们继续做好银生利这个拳头产品;然后,根据市场需求,做好其他收益产品设计与开发,回馈广大客户。
时代周报:你提及过大宗商品交易目前的门槛较低,在你看来,还呈现怎样的发展特点?
冯春:目前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主要存在,门槛偏低,盈利能力下降、竞争激励和市场饱和等问题。各交易平台在此前还是以自律为主,由各个省市自行监管,没有统一的监管标准,很多时候是出了事故,才会去处理。
特别希望监管能从事后监管变为事前、事中监管,这才能标志着行业监管思路的进步和转变,最终才能促进行业的稳定和发展。
“一带一路让我们掌握主动权”
时代周报:“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与落实,是否会为大宗商品交易带来极大机遇?
冯春:我认为“一带一路”打开国门更多的是使我们更好地掌握主动权。去年我们提出“大宗商品交易与国际定价权”这一话题,邀请各界专家共同探讨,有专家指出“进口市场缺乏秩序影响国际定价权”,那“一带一路”的政策的不断落实与完善刚好弥补了这一缺失。
时代周报:互联网金融成为目前热点,但社会上对此等也有一些不同声音。应该如何理解和发展互联网金融?
冯春:可以说,全球信息技术革命加速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深入,已经并将继续催生大量新业态。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都是盲目跟风模仿,导致同质性竞争严重,市场主体“鱼龙混杂”,恶意欺诈事件频发。所以,这要求我们在加强监管的同时,各平台做好自律建设。
时代周报:去年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热火的词是移动终端,今年你提出全能交易所。作为中经的掌门人,你如何做好这其中的转变呢?
冯春:整个转变对中经也是挑战,也就是说,做个精品交易所比较容易,我只需要专注在某一领域,而做全能交易所则不然,我们需要考虑充分,并且把每个部分都做好,做到极致。首先,我们坚持培训提升机制;其次,我们重视人才的培养,因为任何企业的成功,最终都是人的成功。